赤崁村廟口的行動腳踏車修理 |
才踏入白沙鄉赤崁村,就被廟口前停著的幾輛發財車吸引住,有賣水果的、炸粿與澎湖傳統點心的,其中有一部還賣著二手腳踏車兼現場修理,是我從沒見過的,在這樣悠閒的午後,村莊裡白髮成霜的阿伯以及放學後活蹦亂跳的小學生,不約而同斜著腦勺,眼睛眨都沒眨,只為了看個究竟,到底老師傅如何讓失靈的腳踏車重生?將傳統修車技術以行動商店型態展現,應該頒給老闆產業創新獎才是。
赤崁村的中古腳踏車行動專賣店 |
赤崁村的水果行動商店 |
通樑古榕附近的海菜煎餅發財車 |
加蛋的海菜煎餅,太對味了! |
聽過勸世歌嗎?極簡單的旋律,就可將人世間大道理娓娓道來。小時候阿母只要聽到劉福助唱這首歌,就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專心聆聽,沒唸書的阿母學會出口成章,像是「人死留名虎留皮」之類的,這大都要歸功勸世歌。在馬公市文澳附近路邊,每到傍晚,有一輛發財車播放著極單調旋律的勸世歌,我以為是文化志工,看清楚之後原來是賣臭豆腐的。每部行動商店都有其專屬的旋律,有趣的是,不一定要搭配銷售主題。我想阿母如果仍健在,肯定會喜歡購買這經過勸世歌加持的臭豆腐。
高機動性是澎湖行動商店的特色。印象中有一次下午3時左右,老公與我一同去鎖港岸邊觀看定置網漁船回港的滿載漁獲,隨後我們順道開車在附近幾個村莊逛逛,這時赫然發現,半個小時前鎖港岸邊甫上岸的臭督魚已被裝在一輛小貨車上沿路販售,眼看著即將售罄。相信這是我所見過,從產地到餐桌最短的距離,行動商店的功能真不容小覷啊!
涵蓋五鄉一市的澎湖群島,除了鬧熱的馬公市區之外,各鄉內大小村落都有為數不少的行動商店,是居民購買生活所需的重要管道。過去用來載貨的手推車或鐵馬如今已不復見,改由小貨車取代。估計每天穿梭在鄉間的行動商店總數超過20輛,其中賣魚的就有好幾輛呢!許多村民一買就是好幾斤,有夠豪邁;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也是村民每天所期待的;甚至連衣服、鞋子也是行動商店的服務項目。這些行動商店進入村莊後,立刻繳付50元給廟裡,以便利用廟裡的廣播系統。有些是拉高了音調:「來~~喔!尚青ㄟ胡(魚)來~喔」;有正經八百的也有搞笑版的,向村民放送,然後在廟口停留等待顧客,連銀髮長輩也駕著電動輔助車前來購買。村民們根本不假思索,就能完全辨認各輛行動商店的口音與腔調。
其實,行動商店不是澎湖獨有的。在台北或其他都會區,你會發現,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採取行動餐車、行動咖啡車、行動紗窗修理等創業模式;各工地經常可見販賣涼水與便當的小貨車;軍隊裡暱稱「小蜜蜂」的行動商店更大受阿兵哥歡迎,連國防部都開設了「國軍行動福利站」。日本政府針對高齡社會現象,早已著手推動「移動商店」,讓住所距離商店500公尺以上的銀髮族可以方便購買生活所需。澎湖的行動商店歷久彌新,不但保存了傳統的漁村文化,維繫著人際互動,也與社會發展脈動相互呼應。
儘管已經閱歷澎湖無數美景,此刻我心最嚮往的,莫過於在澎湖鄉下村莊裡住下,細細探索行動商店的生活趣味,回味童年追逐著麵線糊推車的歡樂時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