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搶灘成功歡呼 |
大多數人都有旅遊的經驗,途中的導覽解說有助於快速認識參訪景點。但對我來說,能記得的內容著實有限,尤其是一些照本宣科式的導覽。如果內容中能搭配著生活經驗或是應景的故事,就較能深植人心。伴隨老公居住在澎湖的日子裡,很幸運接觸了許多領域的在地生活達人,聽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如今回味起來,正如陳年美酒般香醇迷人。
澎湖島嶼數量多,散落在台灣海峽各方位,有遠在天邊的、退潮才能見到的、無人居住的、屬自然保護區不能登島的等等。90幾座島嶼大致依照形狀、顏色、方位、地形、特殊典故或不知原因等命名,記憶這些島嶼名稱,對我來說已是極大挑戰,更別提辨識了。剛到澎湖落腳,清宗大哥經常載著我們到澎湖本島各地瀏覽,不管在哪一角落,舉目所見汪洋中的島嶼,他都能喊得出名字。這是否與他小時候曾在無人島天天面對無涯大海,度過一段原始的漂流生活有關?清宗大哥提到自己退休後才開始學釣魚,因為以前漁業資源豐富,下了班回到赤崁村海邊,隨手網來就是晚餐的海鮮。又聽他說,早期曾有一個小孩因來不及於漲潮前回到岸邊而在北海小島上被海水吞噬的悲劇。原來,離島居民面對生存的挑戰,需要更多的求生技能與無比堅忍的韌性!初來乍到,澎湖群島的美麗與哀愁,已深深觸動我心,探尋澎湖島嶼故事的想法逐漸在心中醞釀。
踏上桶盤嶼是五年前的事,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翁老師帶領我們沿著矗立柱狀玄武岩的海岸邊環島步行,對照一般旅遊文獻形容這些如羅馬神殿的石柱,我倒覺得較像篳路籃縷的眾多先人對這島嶼提供永恆的守護。翁老師特別提醒我們,岩柱隨時在崩落,柱頂的石頭下次再來可能已不復見,因此,我早已將桶盤島上石柱的形狀與玄武岩節理刻印在心裡了。接著我們一行登上虎井嶼,島上人煙稀少,只見港口二隻慵懶的狗陪我們曬著太陽。我試著想像三、四十年前此地聚落興盛,許多孩子互相追逐嬉鬧著,蹦蹦跳跳,偶爾架起疊羅漢,採些野地仙人掌果實解渴的情景。一位朋友告訴我,年過半百後回到故鄉虎井,怎麼以前覺得難以攀爬的石坡,如今只要幾個步伐就跨過去了?少小離家老大回,發現故鄉更親近,這真是有趣的感觸。
隨時會崩落的玄武岩石柱 |
桶盤嶼岸邊的玄武岩石柱環繞整座島嶼 |
吉貝是石滬的故鄉 |
展示吉貝魚類資料與食魚文化的燈箱 |
再會了!吉貝島上的神鵰俠侶 |
隨著船長在潮間帶踏浪而行 |
隨興的船長 |
80歲的阿嬤搶灘ING |
古老的玄武岩石柱 |
百褶裙玄武岩奇觀 |
展現秀麗面貌的玄武岩 |
退潮後沙灘上的水流波紋 |
欣賞落日餘暉 |
追逐海上的彩霞 |
![]() |
追逐西衛的落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